川椒隔灸是一種以川椒餅為屏障的灸法。早在晉代,在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明代龔欣的《古今醫(yī)案》、清代張景岳的《論語》、吳師機的《李陵駢文》中都有記載。
隔川椒灸就是以川椒餅為隔物而進行施灸的一種灸法。早在晉朝葛洪《肘后備急方》中就有記載,明代的龔信《古今醫(yī)鑒》和張景岳《類經圖翼》、清代的吳師機《理瀹駢文》對此灸法都有所記載。【功效】
溫中,下氣,消痰,解毒。
【適應癥】
用于脘腹冷痛、腹脹痞滿,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不孕、一切腫毒疼痛、跌仆扭傷所致的傷筋積血、毒腫疼痛不可忍等癥。
【施灸準備】
大艾炷,川椒,陳醋,新鮮老姜,鑷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隔川椒餅灸:取適量川椒,將其研為細末,以適量陳醋調如糊膏狀,攤成厚約0.3cm的圓餅,敷于患處,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每次灸5~10壯,當病人感覺施灸處灼熱時,即可更換艾炷再灸。
隔川椒灸:取川椒20粒左右,置于穴位(多取臍中,即神闕穴),切取厚約0.3cm的新鮮老姜一片,蓋于川椒之上,上置艾炷灸,用線香火點燃施灸,每次灸7~10壯,當患者感覺施灸處灼熱時,即可更換艾炷再灸。
【注意事項】
(1)施灸時要注意室內通風。
(2)對于體弱患者,灸治時艾炷不宜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以防;暈灸;。一旦發(fā)生暈灸,應及時處理。
(3)若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xiàn)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甲紫。
【經驗輯要】
(1)《理瀹駢文》:;花椒末調餅貼,燒艾一炷。;
(2)《肘后備急方》:;搜面團腫,頭如錢大,滿中安椒,以面餅子蓋頭上,灸令徹,痛即立止。;
(3)《類經圖翼》:;灸神闕穴,先以凈干鹽填臍中,灸七壯,后去鹽,換川椒二十一粒,上以姜片蓋定,又灸十四壯,灸畢即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五、六分許。;
(4)《古今醫(yī)鑒》:;花椒為細末,醋和為餅,貼痛處,上用艾搗爛鋪上,發(fā)火燒艾,痛即止。;
【灸法備注】
川椒別名花椒、蜀椒、大紅袍等,為蕓香科灌木或小喬木花椒的干燥果皮。其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具有溫中祛寒、祛濕殺蟲、健胃止瀉之功用。在《肘后備急方》中有川椒加灸治療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的記載:;搜面團腫,頭如錢大,滿中安椒,以面餅子蓋頭上,灸令徹,痛即立止。;也就是以川椒顆粒填臍中,上蓋面餅進行的灸法。但現(xiàn)代臨床上一般采用明代龔信《古今醫(yī)鑒》所述之法,即;花椒為細末,醋和為餅,貼痛處,上用艾搗爛鋪上,發(fā)火燒艾,痛即止。;也就是上述我們介紹到的以川椒末和面制成川椒餅進行的施灸的方法,此灸法在《理瀹駢文》也有相同的記載。另外,在明代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還提到另一種川椒隔物灸法,此灸法用以治療不孕癥,即;灸神闕穴,先以凈干鹽填臍中,灸七壯,后去鹽,換川椒二十一粒,上以姜片蓋定,又灸十四壯,灸畢即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五、六分許。;也就是以川椒填臍中上蓋姜片進行施灸的方法,這也是現(xiàn)代臨床上所采用的方法。